2023-08-31 10:30:56 来源 : 中新网新疆
来到额敏县,你会听到很多令人感动的民族团结故事。在这里,你会看到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团结和谐的“音符”。
在额敏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马新华家的爱心小院里,正对大门的墙上挂着一张合影。合影中,有汉族“爸爸”杨吉春、哈萨克族“弟弟”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哈萨克族“儿子”吾拉孜别克,跟马大姐一家站在一起,笑容灿烂,他们一起生活了十几年。
(资料图)
“我们这个大家庭,由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4个民族组成。”每当这时,马新华就会传授大家庭和睦团结的秘诀:“我们都是中华民族,是一家人。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马新华是额敏县桥东社区居民,也是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一名退休民警,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马大姐”。多年来,她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温暖了一批人,爱了一批人。
额敏县是多民族聚居地,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二十多个民族。
近年来,额敏县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故事,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也就是加套碗筷的事,不麻烦。”
今年80岁的杨吉春老人,是马新华爱心小院迎来的第一个“亲人”。那是2004年10月,马新华下班途中,看到一位老人身着薄秋衣蹲坐在街边,就把他带回了家。
经询问,老人膝下无儿无女,老伴儿也已过世,平时靠打零工、捡破烂为生。马新华对老人说:“以后,你就和我们住吧,这里就是你的家。”
谁也没想到,一年后,老人的身体就接二连三出问题。先是突发高血压,又是腿骨骨折,先后花了五六万元,这些钱都是马新华从亲朋好友那儿借的。家里就她一个人有固定收入,还要养活一大家子,这些借款,一直到她退休时才还完。
康复后,杨吉春老人担心再给马新华添麻烦,就要搬出去单过。额敏镇桥东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找上门,劝说老人年龄大了,送到养老院更省心。这都被马新华拒绝了,她说:“‘杨爸爸’跟我们在一起有感情了,也就是加套碗筷的事,不麻烦。”
如今,杨吉春老人已在马新华家住了近20年,早已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他不仅身体硬朗,还自学了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小院不时充溢着欢声笑语。
“听说我们没地方住,就腾出一间房给我们。”
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是马新华爱心小院迎来的第二位“亲人”。这位哈萨克族汉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忍不住抹眼泪:“2010年,我得了病,马大姐看到我老婆挺着大肚子背麻袋,很心疼,听说我们没地方住,就腾出一间房给我们。”
不仅提供住处,热心的马新华还主动教叶尔木拉特夫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叶尔木拉特在马大姐的帮助下,考了驾照,开上了洒水车,一个月有3000元工资。他的妻子在马大姐的介绍下,当起保洁员,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
两人的生活越过越好。2021年,他们在额敏县城购买了新房,这才从马大姐家搬出去。他们的儿子,在马大姐家长到了11岁。
“没有马妈妈就没有如今的我。”
吾拉孜别克,是马新华爱心小院迎来的第三位“亲人”。来时正是这个少年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候:自幼丧母,父亲在车祸中去世,姑姑身患疾病又生活在牧区,根本没法照顾他,他萌生了辍学的念头。
马新华领着吾拉孜别克到商场购买了生活用品,把他送回学校。每逢周末节假日,都将他接回家里一起生活,资助他完成了初中、技校的学业。
毕业后,吾拉孜别克先是当辅警,后来通过考试,成为兵团第九师165团的正式职工。
“没有马妈妈就没有如今的我。”吾拉孜别克说。
如今,在马新华的带动下,她在社区工作的儿子加吾兰,孝老爱亲,主动为突发疾病去世的老人料理后事;在学校当老师的儿媳加依娜,关爱贫困学生,自掏腰包看望慰问家庭困难学生;她的邻居李玉英主动“凿墙开门”,帮助邻居建房……
2020年,马大姐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将家中一间30平方米的房屋打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家庭居民党校”,让小院成为居民长知识、明事理的精神家园。爱心小院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改造升级成“马新华民族团结大院”,自去年4月1日正式开放以来,已经接待2万多人参观。
“雷锋精神传承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巾帼教育基地”……在马新华家的小院门上挂着10余块牌子。
“家门口挂多少块牌子,就有多少责任和担当。”马新华坚定地说,“每一个人都奉献光和热,就会培育出更鲜艳的民族团结之花。”
【编辑:袁晶】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