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 19:24:31 来源 : 解放日报
在“信息过载”时代,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品牌商与广告商、新闻资讯类应用、长视频与短视频平台、知识付费平台、网络游戏、生活服务类平台乃至明星、网红等,无不在激烈争夺人们的注意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就明确指出:“在如今这种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注意力的价值将会超过信息本身。”可以说,随着数字智能时代到来,我们的经济形态正在从传统商品经济迈向注意力经济。
在注意力经济中,注意力既是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又是一种无法超发且币值无比稳定的“货币”,还是一种类似于土地、劳动、资本等实体经济要素以及技术、人力资本、信息等无形经济要素的数字时代“生产要素”。
在“商品”层面,由于获得消费者注意力是完成交易以及强化用户参与度和顾客忠诚度的必要前提,企业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抢夺注意力的竞争上。从户外广告、社交平台、知识付费到视频App的崛起,消费者注意力成为企业追逐的流量,成为一种可以变现的商品(哪怕没有实际购买行为)。这造就了大量的MCN机构(运营新媒体类账号、签约新媒体网红的新媒体机构)蓬勃发展。
在“货币”层面,大众注意力集中在哪里,就代表对哪里的价值认可与消费认可。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各种商品尤其是信息内容产品的价值尺度,并逐步货币化。有研究甚至提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形成“注意力货币”和“传统货币”双重支付系统并存的商业新模式。对于注意力的分配,已从由个体自主决定转变为更多由平台等流量拥有者来决定。拥有海量公域流量的平台(如抖音、淘宝、小红书等),拥有私域流量的网红和网络主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注意力银行”“注意力分销商”。
在“生产要素”层面,注意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具有稀缺性,并且可以投入不同领域之中,进而带来显著的机会成本。注意力还是人力资本、技术与信息等无形要素产生以及真正发挥经济效益的关键基础要素与限制性因素,是一种更为底层的生产要素。当然,人力资本、技术与信息也会反作用于注意力的分配、使用。
由于注意力的上述特征,注意力经济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广告与电商、社交媒体、新闻资讯、游戏与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多个行业。其中,广告与电商领域是注意力经济中最为直接和显著的应用领域。相关企业通过精准推送的广告营销信息来吸引和保持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促进点击率和转化率。
在社交媒体、新闻资讯领域,用户的注意力是相关平台的核心资源。平台需要通过不断推出新的功能、服务以及不断优化的算法,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帮助用户有效应对“信息过载”并持续保持用户的参与度、活跃度。
在游戏与娱乐领域,游戏开发商需要通过新技术、新设备设计出吸引人的游戏内容、故事情节,以吸引和保持玩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用户的黏性并实现盈利。同理,教育机构应当结合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来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注意力不仅体现在视觉,还体现在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等方面。注意力经济在具体应用领域方面,需要从各种感官全方位设计吸引大众注意力的信息与内容,以有效贴近和引导消费体验,最终目的是获取消费者的“心”。也就是说,注意力经济并不完全等价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需要最终体现为一种影响力经济。
展望未来,注意力经济的发展前景将日益广阔:
首先,注意力经济将越来越倚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制定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其次,注意力经济将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技术密切相关。通过创造出更加丰富、更加吸引人的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来进一步挖掘注意力的经济价值,并催生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服务。
再次,注意力经济将向可持续经济模式靠拢,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注意力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照顾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诉求,积极配合监管要求。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注意力经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把消费者仅仅视为纯数字化的流量。要切实保障人的自主性、能动性,用共创的方式来维系消费者的注意力与参与度,并不断创造价值。
(魏航、田鼎,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副教授)
标签: